房地產對鋁需求影響或將弱化
2024年12月09日 12:26 1935次瀏覽 來源: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: 有色市場 作者: 劉孟巒
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鋁在房地產中的應用主要是建筑鋁型材即門窗,每年約為1200萬噸;鋁幕墻或吊頂,每年約為200萬噸;鋁模板,每年約為50萬噸。
近幾年,房地產竣工面積大幅下滑,但鋁的整體需求并沒有下滑。拋開新能源汽車、光伏、出口方面的影響,單看房地產行業(yè)本身,可能有兩個原因。
一是建筑用鋁與房地產新開工數據更匹配。對比竣工數據和建筑鋁型材產量,會發(fā)現兩者相關性不強,經常背離。通常來說,房屋竣工交付前約一年,建筑鋁型材的需求會增長,但這幾年并不匹配。反而新開工面積跟建筑鋁型材產量相關性更強。
2023年,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已經下降至9.5億平方米,與2007年的數據相近,進一步下降的空間有限。即使2024年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下降24%,到7.2億平方米,減少鋁需求約125萬噸,占2024年鋁需求量的2.7%。隨著房地產新開工絕對值下降,對鋁需求的拖累也會明顯減小。
二是存量房屋的影響。2021年,新房銷售面積見頂,近年來,由于擔心新房爛尾,銷售面積一直萎縮。2023年,二手房交易額占比41%,并有繼續(xù)增長的趨勢。
根據新房和二手房成交的比例關系,如果新房銷售10億平方米,那么舊房成交約為6.6億平方米。另外,根據貝殼研究院數據,2023年,二手房成交面積約為6億平方米。假設成交的二手房當中有一半需要重新裝修,那么裝修面積約為3億平方米。這是一個相對穩(wěn)態(tài)的數據,并有可能隨著二手房成交占比的提升而增長,可以部分對沖新房開工、竣工下滑帶來的需求減量。
綜上所述,房地產領域對鋁需求沖擊最大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了,即使房地產數據同比走弱,由于絕對值的減小,對鋁的影響也不大,隨著二手房成交占比的提升,房地產對鋁的需求會趨于穩(wěn)態(tài)。
供不應求的矛盾即將凸顯
材料的性能決定其應用,鋁合金材料具有導電性、導熱性、輕量化、耐腐蝕、結構強度、延展性,可作為導電、導熱性的功能材料,也可用作受力的結構材料。其資源端儲量豐富,相對廉價易得,可回收性也特別好,殘值高。
鋁是一種“年輕”的工業(yè)金屬,商業(yè)化生產在19世紀末期才被發(fā)明,大規(guī)模應用始于20世紀中期,其應用領域在不斷被發(fā)掘,從十多年前的“以鋁代鋼”、“以鋁節(jié)木”,到這幾年“以鋁節(jié)銅”,都在凸顯鋁的材料優(yōu)勢。
鋁的需求增長潛力曾被低估。之前有人認為我國人均鋁需求量對標美國就足夠,實際上,預計2024年中國人均鋁需求量已經達到35.5千克,超過了美國1999年的需求峰值35.2千克。2020年以后,新能源行業(yè)迎來大發(fā)展,拉動了鋁需求。例如,自2020年之后,光伏鋁型材每年產量增長都超過60萬噸,顯著拉動鋁需求,這在“十三五”期間是難以想象的。
參考美國鋁消費發(fā)展歷程,與下游不斷涌現的行業(yè)需求關系密切。未來,鋁需求空間仍然有很大增長。一是東盟、南亞國家需求還沒起步,如東盟和印度人口占全球27%,但區(qū)域內主要國家人均鋁需求量極低,印度人均鋁需求量僅為0.9千克/年。二是“以鋁節(jié)銅”,尤其近幾年銅價大幅上漲,銅鋁價差越來越大,同時下游企業(yè)競爭加劇,降本訴求增強。鋁材替代銅材的研究投入增加,技術難點逐步被克服,在變壓器繞組、低壓電纜、銅鋁復合導電排等領域均有較快進展。
與此同時,供給端卻難以匹配需求增長。有觀點認為,中國電解鋁產能受限后,國外電解鋁產能仍可以自由擴張。然而,電解鋁依賴廉價、穩(wěn)定的電力供應,曾被寄予厚望的印尼電解鋁產能擴張并沒有預想得那么快。尤其中國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后,對中資企業(yè)在國外擴張產能有很大影響。發(fā)達國家由于缺乏產業(yè)配套和產業(yè)工人,對電解鋁產能擴張意愿不強。因此,全球電解鋁產量增速大幅放緩。明年可能是國內電解鋁產量見頂的一年,全球電解鋁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凸顯。
(作者單位:國信證券)
責任編輯:任飛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請登錄中國有色網:hainanguoquan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中國有色網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
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中國有色金屬報”或 “中國有色網”的文章,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(chuàng)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(fā)布的文章。
如需轉載,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( 郵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電話:010-63971479)聯系,簽署授權協(xié)議,取得轉載授權;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“XXX(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,僅供讀者參考。
若據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讀者自負,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