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光伏20年:江湖風云錄(三十七)
2021年10月28日 8:29 13250次瀏覽 來源: 中國有色網 分類: 光伏 作者: 云翀
四、蓄勢:在黎明破曉前
(世紀之交至2003年)
4.中國光伏產業(yè)鏈發(fā)展情況(續(xù))
2000年,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總產能只有3兆瓦。但是自2001年開始,逐漸有民營資本逐步進入到該領域,繼保定英利之后,無錫尚德正式創(chuàng)辦并于次年投產了1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線。2002年,國家發(fā)改委“送電到鄉(xiāng)”工程的實施,促使我國光伏組件的銷售量達到16兆瓦,比2001年激增了4.5倍,農牧區(qū)離網電源所占份額擴大到90.2%。2002年,我國已建成10多家光伏電池生產廠,年生產能力約18兆瓦,其中達到國際公認經濟生產規(guī)模10兆瓦的僅尚德一家;非晶硅光伏電池生產能力為3兆瓦;光伏組件的年封裝能力為31.5兆瓦,其中晶硅電池28.5兆瓦,非晶硅電池3兆瓦。2003年,我國太陽能電池制造業(yè)加速發(fā)展,年電池產量12兆瓦,全國累計裝機48兆瓦。
值得注意的是,從圖表中的數據分析來看,當時的太陽能電池企業(yè)中,大多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國外引進建設的,新建產能的投產集中在2003年前后,這也導致我國在較長一段時間里的產量都非常低下,且薄膜電池還是空白。即使在具有生產能力的種類中,我國的光伏組件產品也與國際存在較大差距。
隨著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和生產工藝的發(fā)展,特別是市場競爭的加劇,光伏組件的售價總體下降。其中,晶體硅組件價格下降明顯,特別是2002年“送電到鄉(xiāng)”工程的大規(guī)模招標將晶體硅組件的平均價格從40元/瓦拉低到32.5元/瓦,降幅達到近20%。中國加入WTO后,海關關稅下調,國外光伏組件的價格下降,從50多元/瓦下降到30多元/瓦,對國內企業(yè)造成極大壓力和挑戰(zhàn)。
上游多晶硅原料方面,2001年,我國多晶硅產量僅為80噸。2002年產量80-90噸,市場的擴張導致原料不足嚴重暴露。提供低成本的太陽能級晶硅體對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速度和空間至關重要。當時,雖然流化床法、冶金物理法也有所探索,但主流工藝還是改良西門子法。當時,此生產法被德國、日本、意大利、挪威等國的7大廠家壟斷,國內還沒有能力建設大規(guī)模的多晶硅生產線。且超過九成的硅材料需要從國外進口,這一矛盾愈發(fā)顯現出來,且日益嚴重。而在這一時期,還少有企業(yè)與國外供應商簽訂長期訂單,只能到市場上進行采買,價格不能自主,導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利潤空間都非常有限。反過來說,未簽長單的弊病在不久的行業(yè)“巔峰”就會顯現出來,而其利處,也會在谷底之時得到證明。此為后話。
“卡脖子”,是世紀之初多晶硅生產技術受制于人的真實寫照,也是國內開展自主研發(fā)的重要原因。2003年,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(中國恩菲前身)與相關單位成立了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,并以前文提到的自主生產技術啟動了300噸/年多晶硅生產線的建設工作——這是中國第一條大規(guī)模多晶硅生產線,為我國填補多晶硅自主生產技術空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但是,產能的放大并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,技術“走出實驗室”的路途,是要解決多專業(yè)、多技術、多工藝的配合組合的路途,更是要沖破許多專利保護和技術壁壘的過程,其中艱辛可想而知,但不親身經歷、窮極想象也不得而知。
責任編輯:周大偉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請登錄中國有色網:hainanguoquan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中國有色網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
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中國有色金屬報”或 “中國有色網”的文章,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(chuàng)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(fā)布的文章。
如需轉載,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( 郵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電話:010-63971479)聯系,簽署授權協議,取得轉載授權;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“XXX(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,僅供讀者參考。
若據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讀者自負,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