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跑在田間地頭的金川“戰(zhàn)士”——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李平
2021年04月01日 9:0 8044次瀏覽 來源: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: 學黨史 作者: 孫芮
在積石山縣首個中藥材加工車間,原來沒有收入的婦女找到了工作,并且能夠月入千元,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。這樣的變化要從一個叫李平的人講起——
產業(yè)幫扶 帶領群眾奔致富
李平,金川集團公司社會幫扶辦公室副主任。2013年,還在礦山工作的他主動請纓到積石山縣脫貧攻堅一線工作,一干就是6年。先后擔任劉集鄉(xiāng)肖家村第一書記,寨子溝鄉(xiāng)麻溝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。近日,他榮獲“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”稱號,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。
初到村里,沒有扶貧工作經驗,李平虛心向村民請教,拜訪村里的長者、能人,問計于大家,將調研記錄整理成冊向公司匯報,并組織專人多次實地論證,最終,探索出符合公司幫扶村實際的“1234”幫扶工作原則。
在肖家村,李平與村文書帶領部分村民種植冬花,成熟后每畝產濕量900斤、干量400斤,在藥材市場售出后,每畝產值達15000元以上。
“當時沒聽你的話,明年說啥都要種。”不少村民看到種植冬花的實際收益后對李平說。
肖家村成立中草藥產業(yè)合作社,入社農戶100戶,公司一次性注資10萬元幫助合作社發(fā)展,種植中草藥150畝。
李平又帶領村“兩委”班子采用分戶引牛方式,發(fā)展牛養(yǎng)殖業(yè)。由公司出資幫扶5000元、貧困戶自籌5000元選購西門塔爾母牛,并成立肉牛養(yǎng)殖合作社,成為貧困戶又一條重要增收渠道。
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身泥”……曾經,這是麻溝村讓人心酸又心疼的“風景”。那時,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4戶,貧困面積70.24%。由于高寒陰濕的自然條件,如何改變靠傳統(tǒng)產業(yè)帶來收入的單一模式成為脫貧攻堅最難啃的“硬骨頭”。
為把通過產業(yè)培育促進農民增收真正落到實處,李平總結經驗,探索出一條“五級干部聯動+群眾內生動力激發(fā)”的脫貧攻堅新模式;協調幫扶單位籌資34萬元,動員52戶貧困戶籌資36萬元,引進52頭基礎母牛,發(fā)展壯大牛養(yǎng)殖產業(yè);與隴西縣天士力中天藥業(yè)公司簽訂購銷合同,探索出“村集體+合作社+農戶”的產業(yè)發(fā)展模式,合作種植中藥材125畝。
在公司支持和李平及村“兩委”班子、幫扶工作隊不懈努力下,在村民積極配合下,肖家村、麻溝村實現脫貧摘帽,貧困戶全部脫貧。
扶智扶志 點燃生活新希望
“這個年齡的丫頭在村里都嫁掉了。”
“老閔,不能這么早嫁,還能再讀書。”
這是李平在東鄉(xiāng)縣拱北灣村閔玉花家中和她爹為她嫁人還是讀書,第6次“針鋒相對”。
“他就像我的父親,我職業(yè)技能大賽得了銀獎,他鼓勵我;我想繼續(xù)考大學,他鼓勵我,他改變了我的命運。”閔玉花紅著眼眶說。
李平看著閔玉花和那些跟自家孩子一般大的女孩,常常很心疼,想著一定要給孩子找到出路,讓她們多讀書,有機會走出大山。
在李平的“軟磨硬泡”下,閔玉花的父親同意孩子繼續(xù)讀書,閔玉花也靠自己的努力被蘭州工業(yè)職業(yè)學院免試錄取。
扶貧先扶志,扶貧必扶智。要想徹底脫貧,就得從扶志、扶智上下功夫。經過李平和村“兩委”班子多次入戶做工作,肖家村先后有70多名孩子被送往金昌技師學院學習各類技術,并取得技能鑒定證,改變了一個個家庭的命運。
同時,他還協調職工培訓中心,舉辦培訓班6期,共計培訓1776人,勞務收入較培訓前普遍提高2500元~5000元/月不等,培訓對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35%以上。
“李隊長你一定來參加我兒的婚禮,沒有你的幫助,沒有金川的培訓,就沒有我肖永平家今天的幸福生活。”肖家村每有喜事,大家都會到村委會邀請李平。
情系百姓 修路建學暖人心
雨后,通往肖家村十二社的小路上到處泥濘,一步三滑、步履維艱。“這條路走了幾十年,一到雨雪季,娃娃上學難,往外運農產品也難,李隊長你說我們咋辦?”社長馬永福焦急地對李平說。
在麻溝村,李平也面對著同樣的問題,一社、二社、三社大多數耕地在八墩山上,交通不便,導致大量耕地荒棄。
“要想富先修路”這句話沒有過時。脫貧路上決不讓一個貧困村因交通掉隊。在李平的申請下,公司投資上百萬元硬化道路,建成通往肖家村十二社和八墩山的兩條“致富路”。
吃水難、上學難、開荒難……一道又一道難題擺在李平眼前,他沒有退縮,抱著一個信念:“要讓這里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。”
李平多方協調,爭取資金300萬元,為肖家村小學新建教學樓;協調援助單位投資30萬元,為學校安裝遠程網絡教育系統(tǒng);向公司申請投資12萬元,解決兩個村社吃水難等等。
6年里,總能看見李平拿著筆和本,奔波在田間地頭,記錄困擾百姓、亟需解決的扶貧難題。他把困難群眾當親人,為貧困戶東奔西走,足跡遍布幫扶村的角角落落,困難家庭情況了然于胸,被當地群眾親切地譽為脫貧致富的“帶頭人”。
至今,李平還惦記著麻溝村的八墩山。調離幫扶一線后他又去了一次,看著多年未種的坡地,提出將山上100多畝地按梯田重新平整,冬天沃入合作社牛糞,來年種植紫花苜蓿,得到大家一致認可?,F在,這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。
責任編輯:孟慶科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請登錄中國有色網:hainanguoquan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中國有色網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
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中國有色金屬報”或 “中國有色網”的文章,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(chuàng)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(fā)布的文章。
如需轉載,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( 郵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電話:010-63971479)聯系,簽署授權協議,取得轉載授權;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“XXX(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,僅供讀者參考。
若據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讀者自負,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