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司机在线精品播放观看_欧洲黑人巨大视频在线观看_少妇的滋味完整版_妺妺的下面好湿好紧闺蜜

新能源汽車:技術突破才能彎道超車

2014年12月01日 8:44 4382次瀏覽 來源:   分類: 新技術   作者:

  工信部日前披露,全國試點城市2013年以來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3.86萬輛,僅為2013年至2015年目標量的11.49%。可見,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應用尚未成熟。然而,在政策刺激下,新能源汽車的投資熱不斷升溫,車企也出現低價競爭現象。在缺乏市場基礎的情況下,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過于追求規(guī)模擴張,大干快上,容易引發(fā)新一輪汽車產業(yè)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。
  今年以來,國家密集出臺扶持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措施?!蛾P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》于7月公布后,涉及電價、稅收、目錄管理等政策相繼落實。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(xié)會數據顯示,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增長3.9倍和3.8倍。同時,地方新能源汽車項目的投資規(guī)模迅速膨脹。
  政策推動和地方投資雖然可以短期刺激產銷量增長,但消費者的需求才是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堅實基礎。按照申報計劃,2013年至2015年,39個推廣應用城市(群)將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33.6萬輛,但截至今年9月,完成的推廣量僅為目標量的11.49%。河北省、西安、成都等近20個城市和地區(qū)的完成比例低于10%,長春、哈爾濱、蘭州、海口等6個城市和地區(qū)的新能源車推廣完成比例為0。
  新能源汽車應用的制約因素包括配套設施不足、安全問題及技術不成熟等。令人擔憂的是,新能源汽車推廣過于重視數量化指標,導致車企低價競爭,地方投資也出現畸形化發(fā)展的趨勢。
  最近開幕的廣州車展首次設立單獨的新能源汽車展館。展會顯示,相比于特斯拉Model S、寶馬i3等國外車企產品,國內車企的新能源汽車普遍缺少叫好又叫座的產品,量產車型補貼后售價集中在10萬元以下。國內車企低價競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推廣數量指標的壓力。受地方扶持和補貼因素的影響,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銷售的地域性十分明顯,低價車型可以迎合當地推廣數量的要求,地方政府也利用公車改革、公共交通采購等非市場化渠道消化指標壓力。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比傳統(tǒng)汽車工業(yè)制造難度更高,技術研發(fā)、產品安全和指標測試等資金投入更多,國內汽車企業(yè)如果延續(xù)低端規(guī)模化的發(fā)展方式,將很難實現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
  更值得警惕的是,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投資面臨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風險。近幾年,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應用和更新不斷加快,涉及動力電池材料、車身輕量化、車聯網等諸多領域。隨著技術的發(fā)展,新能源汽車現有的電池、電機等關鍵零部件以及生產流程將迅速更新,而許多大規(guī)模建設新能源汽車項目的地方城市不具備汽車工業(yè)基礎,也缺乏新能源汽車技術儲備,單純追求項目投資和產值規(guī)??赡苈裣庐a能過剩和技術淘汰的隱患。
  政府扶持政策是新能源汽車在初期發(fā)展的主要推動力,但產業(yè)只有回歸市場導向才能實現長期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發(fā)展應遵循重質輕量的原則,摒棄數量化指標的考核體系,在市場導向基礎上,借助技術突破,才真正能夠實現"彎道超車"。
  一方面,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需要營造公平、有效的競爭環(huán)境,產銷量增長應以市場化應用為導向。政府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,加速解決困擾新能源汽車發(fā)展的基礎設施建設。鼓勵汽車企業(yè)通過技術研發(fā)、工藝進步等手段提升新能源汽車性能,以及降低生產成本。同時,新能源汽車準入資格應逐步放開,在生產和商業(yè)模式等環(huán)節(jié),鼓勵更多資本進入,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的良性競爭。另一方面,應促使地方政府通過開放市場增大新能源汽車推廣規(guī)模。盡快破除地方保護,取消地方補貼目錄,讓地方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更加公平、合理。同時,避免地方政府以"當地建廠"等形式設置隱形門檻,建立全國統(tǒng)一的新能源汽車采購和招標體系,鼓勵汽車企業(yè)在公車改革、公共交通采購等領域的公平競爭。

責任編輯:趙天寧
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請登錄中國有色網:hainanguoquan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
中國有色網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
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中國有色金屬報”或 “中國有色網”的文章,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(chuàng)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(fā)布的文章。
如需轉載,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( 郵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電話:010-63971479)聯系,簽署授權協(xié)議,取得轉載授權;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“XXX(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,僅供讀者參考。
若據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讀者自負,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。